IPO失败的独角兽们,开始卖身上市公司网!

IPO失败的独角兽们,开始卖身上市公司

游戏迷

IPO失败的独角兽们,开始卖身上市公司

2025-04-01 10:58:53 来源:网络

  体面退出,接受并购。

  作者 | 王涛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越来越多的公司愿意卖身了。

  资本市场的风向正在悄然转变。随着IPO审核趋严、市场波动加剧,一批曾踌躇满志冲击公开市场的企业纷纷转向并购退出,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交易热潮。

  自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的“并购六条”明确释放鼓励信号后,如今地方国资纷纷入场:上海组建500亿元并购基金矩阵,安徽、湖北等地国资接连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并购退出占比已攀升至29%,与IPO退出渠道的收缩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趋势背后,是资本市场的深层逻辑变革——当一级市场流动性承压,并购不再仅是备选方案,而成为盘活资产、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枢纽。

  数据显示,2024年度,中国并购市场(包含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共披露8,378起并购事件,交易规模约20,163亿元。2024年并购交易总额相对2023年小幅上涨约321亿元。到今年,仅2025年一季度,A股市场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达920.95亿元,同比增长432%。与此同时,地方国企重组整合加速,122起并购事件中近八成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购交易中,各方利益正在重新平衡。对于创业者,并购提供了及时变现与二次创业的跳板;对于投资机构,尤其是早期VC,尽管估值倍数可能不及IPO,但避免了“零退出”的极端风险;而对于上市公司和国资平台,并购优质标的成为转型升级的捷径。

  时至今日,创始人、投资人们不再头铁,IPO不成,并购似乎也是一个好出路。

  IPO不成后,创始人们卖掉了公司

  今年以来,并购事件频繁发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3月,A股上市公司ST金一(维权)发布了一则重要公告。公告指出,为满足公司战略转型与发展的需求,ST金一计划利用自有资金收购开科唯识1743.55万股股份,占开科唯识总股本的43.18%。此次交易完成后,ST金一将合计掌握开科唯识57.48%的表决权,开科唯识也将正式成为ST金一的控股子公司。

  据悉,早在2022年12月15日,开科唯识的创业板IPO申请获得受理,由中信建投担任保荐机构,计划募集资金8亿元。然而,2023年7月之后,尽管开科唯识完成了两轮问询,但此后一直未能顺利上会,最终在2024年9月撤回了IPO申请。

  IPO失败后,开科唯识很快做出了新的战略选择。据ST金一2024年11月的公告显示,其与开科唯识的实际控制人郭建生签订了《股份收购意向协议》。开科唯识的创始团队决定将手中的股权转让给ST金一,交易方式为现金支付。

  到了今年3月,ST金一的并购计划逐渐清晰。公司计划以自有资金收购开科唯识1743.55万股股份,占开科唯识总股本的43.18%。此外,ST金一还将通过接受表决权委托的方式,获得开科唯识577.21万股股份的表决权,占开科唯识总股本的14.30%。

  此次交易完成后,ST金一将合计控制开科唯识57.48%的表决权,开科唯识也将成为ST金一的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同样是在今年3月,另一家上市公司狮头股份也发布了一则并购公告。公告指出,狮头股份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利珀科技100%的股权。这一消息在科技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狮头股份原本以水泥业务起家,后来转型涉足电商领域。虽然在资本市场表现平平,但此次收购的利珀科技却是一家在杭州颇具知名度的明星科技公司。

  利珀科技曾经备受资本青睐,成功完成了7轮融资。该公司在AI和机器视觉领域拥有顶尖的团队,堪称行业内的“天花板”。其创始人王旭龙琦是浙江大学光电系的博士。在读博期间,他敏锐地察觉到工厂在产品质检方面存在巨大需求。于是,他怀揣着一份理想,组建了一支由浙江大学工程学、计算机和管理学等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组成的超强团队,开启了创业之路。

  如今,利珀科技被狮头股份收购,这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王旭龙琦及其浙江大学团队通过此次并购交易,实现了功成名就,收获了丰厚的回报。而那些参与了7轮融资的VC/PE,也借此机会顺利退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与此同时,华大九天正式宣布收购芯和半导体的控股权,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等多种方式来完成这一并购。芯和半导体原本计划独立上市,于今年2月7日在上海证监局完成了辅导备案登记。然而,此次华大九天的收购计划,意味着芯和半导体的创始人可能将放弃独立IPO,转而选择“卖身”这条更为熟悉的道路。

  如果这笔并购案最终成功,那么它将有望成为国内EDA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芯和半导体作为一家明星企业,曾获得中芯国际旗下的中芯聚源东方基金和上海物联网创投基金的联合投资。2021年,在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芯和半导体宣布完成了超亿元的B轮融资,由上海赛领领投,上海物联网基金增持。此后,该公司又陆续获得了上海科创投集团、兴证投资、晶凯资本、海望资本、上汽集团旗下的尚颀资本、上海城投控股等多家机构的多轮投资。

  几乎在同一时期,三笔重大并购案浮出水面,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并购市场的热度不断攀升。据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并购退出渠道在整体退出市场中的占比达到了29%,较2023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IPO退出渠道的占比则为44%,较去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进入2025年,仅第一季度,A股市场的并购重组交易金额就达到了920.95亿元,同比增长了432%。

  从2024年开始,就有一批创业者不再执着于IPO,这直接推动了并购交易的火爆。2025年,DeepSeek和蜜雪冰城等企业分别在科技和消费领域引发了热潮。市场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一方面,许多企业看到趋势向好,纷纷试图抓住IPO的窗口期;另一方面,也有企业选择“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再盲目挤向港股或美股,而是见好就收,将公司出售。

  我们常常强调创业者需要具备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的品质,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聪明的创业者不应一味执着于IPO。IPO成功固然可喜,但如果不行,将公司出售,然后再去创业、再融资,或许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一位知名投资人曾在网络上表示:“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需要靠自己亲自去实现。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并购也是一种出路,没必要非得亲自下场去卷。”

  已有VC/PE们通过并购实现体面退出

  当企业无法成功IPO时,选择并购往往能够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对于收购方而言,拟IPO的企业通常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资产。通过并购这些企业,收购方能够迅速提升自身的业务质量和竞争力,效果往往立竿见影。而被收购方则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的结合,借助其资源和平台优势,调整自身业务布局,探索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方向。

  对于VC/PE机构来说,在IPO渠道收紧的情况下,并购无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退出渠道。然而,据融中财经的了解,部分VC/PE机构对并购这种退出方式并不十分看好,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收益问题。

  在上市公司的并购交易中,对目标企业的估值通常不会过高,这意味着可能只有早期进入的投资机构能够在并购退出中获得可观的收益,而中后期进入的投资人可能只能“流血”退出。而且如果退出路径主要依赖并购,早期投资机构所承担的风险与最终获得的投资回报倍数之间,可能会存在较大的落差。

  这种通过并购退出的风险与投资收益之间的不匹配,促使早期投资人开始重新审视并购退出的可行性。但归根结底,如果一味坚持IPO而不成功,导致无法退出,对于VC/PE机构来说,最终可能面临的是零收益的局面。相比之下,并购退出虽然收益可能不如预期,但至少能够实现一定的回报。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眼光独到的投资人通过并购成功实现了收益。

  以开科唯识的并购案例为例,尽管其估值远低于预期,但其投资方善润天曜和红杉资本最终还是同意了退出。2022年6月,投资人与开科唯识及其他股东签署了《股东协议补充协议》,其中明确约定,如果开科唯识撤回上市申请,或者上市申请被有权机关终止、否决、不予注册或撤销注册,或者有权机关核发的首发上市批文失效,或者上市未能成功实现,那么股权回购的约定将重新生效。

  开科唯识IPO失败后,其股东和创始团队选择了出售部分股份。而投资方红杉资本则实现了完全退出。ST金一与红杉奕信签署的《股份转让协议》中约定,在满足协议规定的交割先决条件,或者这些条件被公司豁免的情况下,ST金一将在当日一次性向红杉奕信支付1.85亿元的价款。2017年9月,红杉通过股权转让及增资的方式成为开科唯识的股东。红杉持有该公司股份已有8年时间,持股比例为16.66%,是公司的第一大机构股东。

  虽然无法确切知晓红杉此前入股开科唯识的具体价格,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开科唯识的机构投资者大概率不会出现亏损。

  今年2月,奥浦迈收购了澎立生物,而奥浦迈被誉为“细胞培养基CDMO第一股”。澎立生物曾是创投圈备受瞩目的明星项目,在短短5年内完成了5轮融资,背后站着众多知名的投资机构。然而,随着其IPO的失败,澎立生物的未来一度充满了不确定性,直到其宣布被收购,创始人和投资方才得以全身而退。

  在此次收购公告中,上市公司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包括PL HK、嘉兴汇拓、红杉恒辰、上海景数、谷笙投资、TF PL、高瓴辰钧、杭州泰格、南通东证、江西济麟、中金启辰、嘉兴合拓、苏州晨岭、幂方康健创投、平阳国凯、幂方医药创投、武汉泰明、上海敬笃、王国安、上海陂季玟、上海宴生、高瓴祈睿、珠海梁恒、嘉兴元徕、上海君澎、厦门楹联、上海澄曦、青岛乾道、上海骊宸、苏州国发、钱庭栀等在内的31名交易对方购买澎立生物100%的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通过这一收购,31位投资方得以体面地退出。

  并购政策火热

  地方国资频频入主上市公司

  2024年9月24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这一文件被业内称为“并购六条”。自该文件发布以来,并购重组市场的活跃度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以首次披露日期为基准,在2024年9月24日之后的半年时间里,A股市场共发生了102起并购重组事件,涉及的交易总金额高达1079亿元。

  活跃并购重组市场已成为今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关键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改革和优化股票发行上市以及并购重组制度。

  在不久前的两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指出,要加快完善“并购六条”的配套机制,在估值定价、审核流程、支付工具等方面进一步疏通堵点。他强调,要大力推进企业并购,以此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发展,并推动更多科技创新企业的并购案例落地,尤其是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

  并购重组不仅为早期技术项目提供了退出通道,还能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此外,政策还鼓励设立并购基金、引入险资等长期资本,这实际上是在构建“耐心资本+技术转化”的良性循环模式。

  在政策的支持下,近期全国各地纷纷推出相关举措,以鼓励并购重组活动。

  3月26日,安徽省在合肥举办了支持企业并购重组专题培训会暨省并购联合会成立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安徽省并购联合会正式揭牌成立,并进行了并购基金和并购贷款的签约仪式。3月25日,在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上海市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正式发布,其总规模超过500亿元。该并购基金将聚焦于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以及上海重点产业领域的强链补链,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今年1月,全国首个以并购基金为主导的组织——深证并购基金联盟正式成立。3月12日,全国首个跨区域产业并购服务平台——湾区产业并购服务中心在深圳成立,这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并购服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的提升,将有力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的并购重组市场中,国企身影频频出现,无疑成为了本轮“并购热潮”中的领军力量。这其中,直接下场并购上市公司,成为当下国资的主流模式之一。

  据悉,湖北省属国资平台已经拿下4家上市公司控制权,分别为微创光电上海雅仕久量股份奥特佳。其中,前三家均被湖北省属国资平台拿下,而湖北省十堰市国资委拿下久量股份。安徽国资在今年以来也两次出手,下场收购了博汇股份洪汇新材等。此外出手的还有厦门国资、河南省许昌市财政局、河南省周口市财政局、浙江东阳国资、海南国资等。

  过去几年,全国各地产业园区遍布,政府引导基金陷入返投困境的现象日趋显现,地方再以这两种模式来招商引资的空间已经不大。相较于基金招商的小比例投资,直接拿下公司控股权,显然更能发挥企业在当地产业中的头雁效应。

  有文章观点提出:“并购招商就像给地方产业森林“插苗补绿”,直接汇聚优质企业。”所以,并购或许也是招大引强的另一条高效路径。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韦子蓉